本篇文章1508字,读完约4分钟
【/h/】同事上周跟我倾诉了很久,说自己像抑郁症一样,晚上不愿意睡觉,白天不愿意醒来。疫情留下的所有工作量现在都要落实。完成这一周的工作后,我决定申请辞职。我说,祝你早日出坑,万事如意。
【/h/】到周末,他说虽然不适合银行的工作,但准备坚持一段时间。
“你打算坚持多久?”“嗯,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。ゥ
“你那么惨还不辞职,银行给了你多少钱?」
当时我其实辞职过两次。第一次,和朋友一样,我犹豫了,最后选择了等待。这是另一个故事。但是,每天的恐惧和焦虑让我坚定了离职的信念,决定停止内耗。
辞职的想法只有零次和无数次。如果每天陷入无休止的内心战争,真的什么都做不好。还有为什么要提前辞职?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解释过。
还有所谓的“机会成本”,因为如果你继续选择在银行工作,你就无形中放弃了同时开始其他工作的机会。或者只是因为看这篇文章的时间,我放弃了买一张可能中500万的彩票的机会。
【/h/】与其开始准备新方向,不如早一点入职,早一点在新领域升职加薪。所有的纠结或者等待时间,最终都是在浪费自己的职业时间。
越年轻,试错成本越低,损失越少。即使我转行,即使在裸辞,我宁愿现在找不到工作,也不愿十年后当我的负担更重时面临失业。现在我只需要一点点成本就可以避免以后可能付出巨大代价的风险。
至少,我没见过一个不傻不懒的大学生饿得连一碗饭都吃不下。
微博上收不到很多陌生朋友的私信,大部分都是关于辞职的。但我知道辞职与否取决于个人,客观的物理环境在那里。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渠道,释放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绪,然后慢慢帮助唤醒理性,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互联网打破了最初的空时间限制,让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连接在一起。虽然你毕业后只去了一家银行和一个网络,但这样可以体验到几种不同的体验。就像看电影或者看书一样,你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贯穿主人公的一生。
当你的生活陷入同样的困境时,你自然可以从脑海中找回可以处理类似场景的“体验”。
那时候我在学校的时候,是个偷鸡贼。我没带课本。我每天冲刺300次。我不得不使用2000字左右的参考书。那不就是投入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理由吗?(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财经大学,带着心愿来到银行,终于有了这样的经历。)。
如果考试有一定的技巧,那么生活中也有。我分享了我的离职过程,转行经历,人生感悟,只要你之前翻翻,应该不难发现。
也许某个点对你来说是一种无意的触碰。如果你能突破空的极限,帮助你,那自然是最好的。
当我分享这一切的时候,我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。通过私信和评论,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,互相鼓励,共同成长。有了新的收获,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。
那么你希望如何体验你的工作?是一定要做这份工作,还是为了承担一些责任,暂时继续选择这份工作?
你是想用“我该不该离职”来面对生活,还是用“今天离职后能做什么”来面对生活?
“选择”还是“不选择”还是“选择什么都不做”?人生中这样的时刻并不多。
最后分享一个大概的思维模式。
【/h/】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故意隐忍还是单纯的拖着辞职去改变?很简单,问问自己有没有具体的时间段和时间。
如果有,那么你已经在走出去的路上了,如果没有,那么你只是把自己的“不作为”伪装成对现状的抱怨。
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样的。你是在回避还是在拖延,取决于你有没有设定期限。不要总是告诉自己,“等我准备好了!”,那将陷入新一轮的逃避。
【/h/】都说下班后憧憬生活是一份让你厌倦逃避的工作,但是如果你用一整天将近一半的时间去逃避,是不是更像是逃避自己想要的生活?
在现实中慢慢成长,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重新获得对生活的“掌控”,最终会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