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720字,读完约2分钟

【/h/】8月5日晚,关于国有金融企业降薪20-30%的绯闻在各微信群不胫而走。

【/h/】虽然传言还有待辟谣,但在6月17日国务院例会上,思考金融机构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盈利1.5万亿元的要求时,逻辑并不突兀。

政府想要的是流血和盈利,但金融机构在自己的报表上低盈利并不是目的。见前一篇“金融机构进一步盈利,剩粮不多”,银行终于从说谎升级为赚钱。

根据CICC首席战略家的研究,金融业的超额工资实际上反映了政治思想的变化,以及社会是鼓励效率还是更加注重公平。在监管宽松、鼓励竞争、大市场、小政府的环境下,金融业更容易获得超额工资,反之亦然。

以美国为例,从80年代初的里根主义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,私有化、小政府、放松管制、自由竞争是社会的主旋律。随着经济的繁荣和贫富两极分化,金融业也迎来了黄金时代,但2008年一切都是盛极而衰。

从那以后,阶级冲突变得尖锐,反全球化加剧,社会倾向左倾。人们更注重本土化而不是全球化,更注重收入平等而不是自由竞争,更注重监管而不是市场,更强调政府的作用而不是个人的自由发展。

金融家也应该成为政治家。这一进程将在中国以更加政治化的方式推进。国有金融机构自然首当其冲,而民营金融机构连公司治理问题都解决不好,也不会独善其身。请参考前面的文章“从明日部和宝商银行的角度看,民间金融真的不靠谱吗?”。

金融业降薪也将成为一种潮流

【/h/】国企降薪,私企重组。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。

福利待遇下降,职业内卷化明显。越来越多的大咖老手希望在没有金融监管的情况下赚取金融利差,于是选择跳出体制,自得其乐。无论如何,金融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蛰伏了十年之久的资本市场,它可以代替输血为工业独立和国内生产服务,并且可能是空.黑夜中最闪亮的星星

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
分享